先問,為什麼?(上)

顛覆慣性思考的黃金圈理論,啟動你的感召領導力。

先問為什麼?

為什麼要從「為什麼」開始?

這本書討論的,是一種自然形成的思維、行為及溝通模式,這種模式讓某些領導者擁有強烈的感招力,能夠啟發、鼓舞身邊的人。

這些「天生的領導者」或許生來就擁有啟發別人的能力,但這種能力絕非他們的專利,每個人都可以學習。只要願意下點功夫,每位領導者、每個組織,都可以學會如何啟發別人(包括組織內外的人),幫助別人發揮潛能、實現願景。我們每個人都能學會領導。

接下來,各位會看到兩則的故事,這些故事的主人翁天生就精通這套模式。他們知道要從「為什麼」開始。

人類首次飛翔:

這件事的目標非常遠大,群眾密切關注,各方專家及於貢獻心力,資金也已經準備到位。幾乎擁有成功的一切因素,美國天文物理學家塞繆爾•皮爾龐德•蘭利(Samuel Pierpont Langley)是二十世紀初最有可能成為第一位飛上天空的人。

蘭利聲譽崇高,是史密森尼博物館(Smithsonian Institution)資深官員,也是數學教授,曾任職於哈佛大學。他的朋友不乏政商名流、有權有勢之人,包括鋼鐵大王卡內基、貝爾電話公司創辦人貝爾等。

當時美國陸軍部撥款五萬美元給蘭利做研發經費,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,他網羅了當代最優秀的人才,組織一支最聰明、最專業,不折不扣的夢幻團隊。蘭利擁有最優秀的團隊,資源不虞匱乏,成功指日可待。
但真是這樣嗎?

幾百英里外,韋爾伯•萊特(Wilbur Wright)與奧維爾·萊特(Orville Wright)兩兄弟正埋首研發自己的飛機。他們對飛行強烈熱情,激勵了家鄉俄亥俄州戴頓市(Dayton, Ohio)的人們自發性組成一支忠實後援隊。

這對兄弟並未獲得政府和民間的資助,也沒有顯赫的人脈,團隊中沒有人上過大學,就連萊特兄弟也是。但這支團隊就在簡陋的腳踏車店裡美夢成真,1903年12月17日,一群人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,人類首次駕駛飛機,飛上天空。

為什麼萊特兄弟成功了,而裝備精良、資源充沛、教育程度高出許多的蘭利團隊,卻功虧一簣?

這件事無關運氣。萊特兄弟和蘭利都擁有極高的熱情和工作倫理,也都擁有敏銳的科學頭腦。
他們追求的目標幾乎一模一樣,但為何只有萊特兄弟得以感招身邊的人,成功領導團隊發展出徹底改變世界的科技?
因為萊特兄弟是從「為什麼」開始的。

掀起革名:

1965年,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 Berkeley)的學生率先公開焚毀徵兵令,抗議美國投入越戰。北加州成為反政府、反主流意識的重要據點,柏克萊和奧克蘭地區衝突、暴動的畫面躍上全球媒體版面,引發全美及歐洲一片聲援行動。直到1976年,美國自越南全面撤兵後的第三年,另一場完全不同的革命才正式上場。

他們的目標也是要改變世界,甚至挑戰一般人對世界運作的看法。這些革命家並沒有扔石頭、掄起刀槍,誓死抵抗獨裁政府。
相反地,他們決定「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」,對蘋果電腦創辦人史蒂夫·沃茲尼克(Steve Wozniak)與史蒂夫·賈伯斯(Steven Jobs)來說,他們的戰場在商界,武器則是個人電腦。

沃茲尼克打造蘋果一號時,個人電腦革命才剛開始風起雲湧。沃茲尼克的終極目標不是賺錢,他對電腦懷抱著更神聖的目標,他認為,個人電腦能讓小人物有能力與大企業抗衡。也就是說,個人電腦將改變世界的遊戲規則及運作方式。

不管願景有多偉大、創意有多優秀,產品沒人買,就等於一文不值。二十一歲的賈伯斯,是沃茲尼克當年的死黨,他知道該怎麼做。他想要做出一番事業,而創立公司正是它的方法,蘋果成為他掀起革命的工具。

創業第一年、只有一項產品的蘋果,就創造了一百萬美元的輝煌業績。第二年,業績衝上一千萬美元;第四年,他們一口氣賣出價值一億美元的電腦。短短六年之內,蘋果已發展成市值數十億美元、擁有三千員工的大企業。

參與這場個人電腦革命的,絕不只賈伯斯和沃茲尼克兩人,這行也絕不只他們兩個天才;事實上,他們當時根本不懂企業經營。
蘋果之所以崛起,並不是因為兩位創辦人擁有成立快速成長企業的能力,也不是因為他們對個人電腦真有什麼獨特過人的見解,而是因為他們能一再複製成功的模式。

和同業不同,蘋果一再成功挑戰電腦產業的慣性思維,改變小型消費性電子產業、音樂產業、手機產業,以及廣義的娛樂產業。
他們成功的原因很簡單:蘋果啟發人心,因為他們從「為什麼」開始。

創新到革命

更美好的社會:

萊特兄弟、蘋果公司、金恩博士、哈雷機車、迪士尼和西南航空都深具感召力。無論在哪個領域發光發熱,他們都有一項共通點,那就是無論規模大小、行業為何,這些深具感召力的領導者和企業,幾乎擁有一樣的思維、行為及溝通模式。而這種模式剛好與一般人完全相反。

如果我們都能學會這種模式,我好奇這世界將出現什麼樣的面貌?我深深期待,有天這種能激勵熱情、啟發行動的能力,不再只是少數人的專利,而是多數人可擁有的能力。

本書不是要告訴大家要「做什麼」或「怎麼做」,是要幫助大家探索行動背後的原因,找出最深層的動機。

如果你樂於接納新事物,希望成功能持久,也相信自己的成功需要別人的幫助,我向你提出一個挑戰——從今天起,做任何事情之前,請先問自己「為什麼」。

胡蘿蔔和棍子,利用人心弱點的操弄手法:

今天,幾乎沒有哪項產品或服務,是顧客在別處買不到的。市場上充斥著價格、品質和功能都類似的競爭品。問問多數企業,消費者為何成為他們的顧客,他們多半回答,是因為他們的品質、功能、價格或服務高人一等。

換句話說,大多數的企業根本不知道確切答案,這件事有趣極了,如果企業不知道顧客為何選擇他們,恐怕也不會知道員工為何選擇留在公司。

影響人類行為學的方法只有兩種:「操弄」或「感召」。從企業界到政治界,各種操弄手法無所不在,變身為五花八門的行銷技巧。
典型的操弄手法包括:打價格戰、促銷方案,利用恐懼心理、同儕壓力或渴望等,或承諾創新來影響別人的購買或投票等支持行為。

當組織不清楚為什麼顧客會選擇自己,通常就會藉由大量操弄手法來達到目標。他們這麼做的理由很簡單,因為操弄很容易達到目標。

廝殺慘烈的價格戰:

很多企業並不喜歡運用價格策略,卻不得不做,因為真的有效,所以企業通常難以抗拒誘惑。無論他們如何對自己或客戶解說商品有多好,價格就是極為有效的操弄手段。

只要價錢降得夠低,消費者自然會買你商品,所以到了季末,就會有「破盤出清」的活動。價格降得夠低,貨架可以很快清空,好騰出空間,讓新一季的商品上架。

然而,價格戰也可能帶來驚人的代價,甚至讓公司陷入兩難的困境。一旦買家習慣了低價,就很難讓他們付出較高的價錢。

當賣家面臨越來越大的削價競爭壓力時,只能一再犧牲利潤,逼得他們不得不以薄利多銷的方式來彌補利潤缺口。但是為了多銷,最簡單的方法當然還是降價,於是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變得牢不可破。

低價永遠有代價,問題是,你願意為自己賺進來的錢,付出多少代價?

目眩神迷的促銷方案:

1990年代起,為了面對日本車的競爭,通用等美國車廠開始祭出各項優惠,以挽救不斷下滑的市佔率。
通用不但猛砸廣告,更推出五百至七千美元不等的現金回饋方案,吸引顧客購買他們的車輛。促銷策略果然奏效,而且成功了很長一段時間,通用汽車的銷量重新回溫。

但長期而言,這些優惠方案卻大幅侵蝕了通用的獲利,落入賠本競爭的黑洞。2007年,通用每賣出一輛汽車,就虧損729美元,罪魁禍首就是他們的優惠方案。

他們知道這種銷售模式無法長久,於是宣布將調低現金回饋,但一調低回饋,銷量立刻暴跌。沒有現金,就沒有顧客,而美國汽車業等於親手培養出顧客對現金回饋的嚴重癮頭,創造了絕對不肯以「原價購買」的消費習慣。

至於折退現金的方案,通常都會要求顧客寄回收據,或剪下產品包裝條碼,並填妥現金回饋單,上面要說明一大堆購買細節。
只要顧客不小心剪錯條碼,或是漏填表單上的欄位,就可能延後退款時間,甚至讓申請完全失效。

對企業而言,現金回饋等操弄手法的短期效益非常明顯,讓原本不打算買東西的顧客,覺得能獲得部分退款而以全額買下商品。然而,近四成顧客卻從未真正獲得優惠,他們懶得行動的代價,就是零售業者的獲利來源。

這是以操弄手法來獲利的極致,但它的代價究竟是什麼?

恐懼是最強而有力的操弄:

如果某人口袋裡放了根香蕉,假裝持槍搶銀行,他還是會被控持槍搶劫的罪名。雖然沒有人有被槍擊的危險,但因被害人「相信」搶匪擁有真槍,而必須接受法律制裁。

搶匪深知受害者會因為恐懼而順從要求,因此刻意讓受害者心生畏懼。換言之,無論造成恐懼的原因是真或假,恐懼絕對是最強而有力的操弄手段。

當人們心生恐懼時,「事實」是什麼,似乎變得無關緊要。恐懼源自人類的求生本能,事實或數據很難輕易將它驅除。

這也是恐怖主義容易得逞的原因,大家之所以惶恐不安,並不是因為恐怖份子攻擊的機率在統計上有多高,而是這件事真的有可能發生。

恐懼是非常強勢的操弄手段,但使用的人並不是都出於惡意。我們利用恐懼心理教養孩子,並鼓勵人遵守道德規範。

許多社教廣告更以恐懼來達到目的,包括大部分提倡兒童安全、防範愛滋,以及乘車繫安全帶的廣告都是。

企業也會試著挑動顧客的不安全感,期望販售更多商品。通常傳達的訊息都是:不買某項產品或服務,小心會有壞事發生。

比方說,某家心臟科醫院的廣告警告:「每三十六秒,就有一人死於心臟病。」居家污染檢測公司的車身廣告這樣宣導:「你家是否潛藏有毒氣體?你鄰居家就有!」

如果有人曾經警告你,不買某某商品要「當心後果」,他無異是用語言的槍枝抵著你的腦袋,幫你認清他們的商品為什麼比競爭隊手更有「價值」。
或許,他拿的只是一根香蕉而已。

操弄付出的代價:

不可否認,操弄確實很有用,每種操弄手法都可以影響顧客的行為,也都能幫助一家公司成功,但這要付出代價。

沒有一種操弄手法能創造真正的顧客忠誠度,操弄得越久,代價就越高,所有好處都只是暫時的,而且只會給買賣雙方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。

重複購買與忠誠度,絕對不是同一件事。重複購買是指別人不只一次與你做生意,忠誠度則代表顧客寧可拒絕更好的商品與價格,選擇繼續支持你的產品。

忠誠的顧客通常不會研究你競爭對手的商品,或是考慮別的選擇。

忠誠度,無法操弄:

如果你要的不只是一次性的交易,而且希望建立忠誠度或長期關係,操弄手段就派不上用場了。

美國汽車業曾付出慘痛代價才學到這個教訓:以各種操弄手法來經營事業,代價極其高昂。操弄手法能夠創造多久短期利益,完全取決於經濟景氣能夠撐多久。

這絕非經營企業最穩當的方法,因為經濟景氣不可能永不衰竭,但這種價值在景氣旺、生意好的時候並不容易被察覺,只有在艱困時期,才會顯得彌足珍貴。

的確,在今天的世界裡,操弄就是常態。
『但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。』

世界

長久成功的單行道,黃金圈法則:

吸引力的秘密,來自黃金圈

有些領導者選擇以激勵人心,而非操弄手段來促使別人採取行動。無論個人或組織,這些感召力超強的領導者,思維、行為及溝通模式幾乎完全一樣,而且剛好和一般人都相反。


無論是出於有心或無意,他們完全符合自然界的一種模式,我稱為「黃金圈」原則。

黃金圈有助我們從不同角度理解,為什麼某些領導者及組織,能擁有非比尋常的影響力。它不但解釋蘋果為何能在不同領域成功創新、經得起時間考驗,也說明為何有這麼多人會願意把哈雷機車的標誌刺在身上。

而這一切都必須由內而外,從「為什麼」開始。深入探討之前,我們先定義某些名詞。
在下面,各位看過黃金圈的圖示,讓我從最外圈開始。

˙做什麼:無論規模大小、身處哪個行業,世界上任何組織都知道自己是做什麼的。每個人都能說明公司提供什麼商品,或自己在組織內負責什麼工作。換言之,我們很容易能定義「做什麼」。

•怎麼做:有些公司知道怎麼做自己的工作,這些做事方法的定義,「價值主張」、「專業流程」、「獨特賣點」等,大家通常是用怎麼做來解釋為何某些事物不同或優於其他事物。

雖然答案不像做什麼那麼明顯,但很多人以為怎麼做就是產生不同決策或結果的主因,事情絕沒有這麼簡單,因為還有下列這項關鍵要素。

•為什麼:很少人能清楚說明,自己為什麽做現在所做的事情。為什麼指的並非賺錢,賺錢是結果,不是原因。

「為什麼」是一個目的、使命和信念。公司為什麼存在?你每天為什麼起床?別人為什麽要在意你們的商品?

黃金圈

吸引人們的,不是你做什麼,而是你為什麼而做。

先問,為什麼(下)